《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 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
(一)历代本草著作 | 1.神农本草经 |
学术价值 |
2.本草经集注 | |||
3.新修本草 | |||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
5.本草纲目 | |||
6.本草纲目拾遗 | |||
7.中华本草 | |||
(二)中药性能 | 1.中药性能理论 | (1)药性理论的内容 | |
2.四气 | (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 ||
3.五味 | (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 ||
4.升降浮沉 | (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 ||
5.归经 | (1)归经的理论基础 | ||
6.有毒与无毒 | (1)“毒”的特性 | ||
(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 | 1.功效 | (1)功效的认定 | |
2.主治病证 | 主治病证的表述 | ||
3.相互关系 | (1)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关系 | ||
(四)中药的配伍 | 1.配伍目的 | 配伍的目的 | |
2.单味药配伍 | (1)七情配伍的内容 | ||
3.中成药配伍 | (1)功似配伍 | ||
(五)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
2.常用的治法 | “八法”的内容与应用 | ||
3.方剂的组成 |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的内容) | ||
二 | (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 1.品种 | 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2.栽培 | 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
(二)中药材的产地 | 1.产地与药材质量 | 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
2.道地药材 | 主要道地药材的产地 | ||
(三)中药材的釆收 | 1.釆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釆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 |
2.药材的适宜釆收期 | 适宜釆收期的确定 | ||
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 (1)植物药的釆收原则 | ||
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 | ||
(四)中药材的产 | 1.产地加工的目的 | 目的、具体内容 | |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 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 | ||
三 中 |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 | 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 | (1)结构类型 |
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1)提取分离方法 | ||
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 | (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 ||
(二)生物碱 |
1.生物碱的分类和分布 | (1)生物碱的分类 | |
2.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 (1)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 ||
3.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 | (1)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洋金花和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 | ||
(三)糖和苷 | 1.糖的分类、结构特征和化学反应 | (1)糖的分类 | |
2.苷的分类和水解反应 | (1)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 ||
3.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 ||
(四)醌类化合物 | 1.醌类化合物的分类 | 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 |
2.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1)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和酸碱性 | ||
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和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 ||
(五)香豆素和木 |
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 | (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 | |
2.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 | 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性和旋光性 | ||
3.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秦皮、前胡、肿节风和补骨脂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 ||
4.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五味子、厚朴、连翘和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 ||
(六)黄酮类 | 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和显色反应 | ||
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 ||
(七)萜类和挥发油 | 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 萜的分类 | |
2.挥发油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 | ||
3.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穿心莲、青蒿和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 | ||
4.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薄荷、莪术、艾叶和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 | ||
(八)皂苷类 | 1.特点和分类 | 皂苷的分类 | |
2.皂苷的理化性质 | (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 | ||
3.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 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和 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 ||
4.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 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 ||
(九)强心苷 | 1.特点和分类 | (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 | |
2.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 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 | ||
3.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 | (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 | ||
(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 1.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 | (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 | |
2.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 |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 ||
3.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 | 麝香、斑蝥和水蛭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 ||
(十一)其他成分 |
1.有机酸 | (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 | |
2.鞣质 | (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 ||
3.蜕皮激素 | (1)蜕皮激素的结构特点 | ||
四 中 |
| 1.炮制的目的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2.炮制与药物成分 |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 ||
| 1.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 | (1)酒、醋、盐水、姜汁、蜂蜜、油等辅料及作用 | |
2.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 | (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 | ||
(三)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及作用 |
1.炒法 | (1)炒黄: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2.炙法 | (1)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3.煅法 | (1)明煅: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4.蒸、煮、燀法 | (1)蒸: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人参、天麻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5.其他制法 | |||
五 中 | (一)中药的质量标准 | 1.国家药品标准 | (1)中国药典 |
2.地方药品标准 | (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 | ||
(二)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
1.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 (1)基源鉴定 | |
2.中药的安全性检测 | (1)主要的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及检测 | ||
3.中药的质量评价 | (1)传统经验鉴别 | ||
六 中 | (一)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选择 | 1.中药制剂的原料 | 中药制剂原料的类型 |
2.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 剂型的不同分类方法及涉及的剂型 | ||
3.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 | (1)剂型与疗效 | ||
(二)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 | 1.中药制剂卫生 | (1)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 |
2.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 (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 ||
(三)散剂 | 散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 (1)特点 | |
(四)浸出制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汤剂与合剂 | (1)汤剂的特点、影响汤剂质量的主要因素 | ||
3.糖浆剂与煎膏剂 | 糖浆剂、煎膏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 | ||
4.酒剂与酊剂 | 酒剂、酊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 | ||
5.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 | (1)流浸膏剂、浸膏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 ||
(五)液体制剂 | 1.液体制剂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 ||
3.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 (1)特点 | ||
4.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 (1)特点 | ||
5.乳剂型液体制剂 | (1)特点与分类 | ||
6.混悬型液体制剂 | (1)特点与分类 | ||
7.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 (1)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 ||
(六)注射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热原 | (1)热原的来源及致热特点 | ||
3.注射剂的溶剂 | (1)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 | ||
4.注射剂的附加剂 | (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附加剂及其应用 | ||
5.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 | 中药注射剂半成品的基本要求 | ||
6.输液剂、乳状液型注射剂与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 | (1)特点 | ||
7.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 (1)注射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 ||
(七)眼用制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 (1)渗透压调节剂 | ||
3.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 (1)眼用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 ||
4.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 (1)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 | ||
(八)外用膏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 (1)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 ||
3.软膏剂 | (1)特点 | ||
4.膏药 | (1)膏药的特点及种类 | ||
5.贴膏剂 | (1)橡胶贴膏的特点与组成 | ||
6.贴剂 | 特点与组成 | ||
7.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 | 外用膏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九)栓剂 | 1.分类、作用特点与吸收 | (1)分类 | |
2.栓剂的基质 | (1)基质的要求 | ||
3.栓剂的质量要求与贮藏 | (1)栓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十)胶囊剂 | 1.分类与特点 | (1)分类 | |
2.胶囊剂的囊材与质量要求 | (1)明胶空心胶囊的囊材组成 | ||
3.空心胶囊与质量要求 | (1)明胶空心胶囊及其质量要求 | ||
4.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 胶囊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十一)丸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水丸 | (1)特点 | ||
3.蜜丸(含水蜜丸) | (1)分类及特点 | ||
4.浓缩丸 | 分类及特点 | ||
5.糊丸 | 特点与常用赋形剂 | ||
6.蜡丸 | 特点与常用赋形剂 | ||
7.滴丸 | 特点与常用基质 | ||
8.糖丸 | 特点 | ||
9.剂的包衣 | (1)包衣目的 | ||
10.丸剂的质量要求 | 丸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十二)颗粒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
2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 颗粒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十三)片剂 | 1.特点与分类 | (1)片剂的分类 | |
2.片剂的辅料 | 片剂辅料种类、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
3.片剂的包衣 | 包衣目的、种类及要求 | ||
4.片剂的质量要求 | 片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 ||
(十四)气雾剂 | 1.特点与分类 | (1)气雾剂的特点及分类 | |
2.吸入气雾剂与喷雾剂的吸收与影响因素 | (1)吸收 | ||
3.气雾剂与喷雾剂的构成 | (1)气雾剂的构成 | ||
4.气雾剂与气雾剂的质量要求 | (1)气雾剂、喷雾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 ||
(十五)胶剂、膜剂、涂膜剂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 | 1.胶剂、膜剂、涂膜剂 | (1)胶剂、膜剂的特点与分类,涂膜剂的特点 | |
2.其他传统剂型 | 锭剂、灸剂、线剂、熨剂、糕剂、丹剂、条剂、钉剂和棒剂的应用特点 | ||
(十六)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 1.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 (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及类型 | |
2.中药制剂新技术 | (1)环糊精包合技术及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 | ||
(十七)药物体内过程 | 1.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 | (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 | |
2.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 (1)药物动力学及其研宄内容 | ||
七 中 |
(一)中药药理 | 1.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 (1)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1)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 | ||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 ||
4.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 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 | ||
(二)中药毒理 | 1.中药的不良反应 | (1)副作用 | |
1.中药成分的毒性 |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 | ||
八 常 |
(一)常用植物类中药鉴别 | 根及根茎类中药 | (1)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2.茎木类中药 | (1)茎木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3.皮类中药 | (1)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4.叶类中药 | (1)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5.花类中药 | (1)花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 (1)果实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7.全草类中药 | (1)全草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8.藻、菌、地衣类中药 | (1)藻、菌、地衣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9.树脂类中药 | (1)树脂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10.其他类中药 | (1)其他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 ||
(二)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 动物类中药 | (1)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 |
(三)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 矿物类中药 | (1)矿物的性质 |